2024圖書館配市場調查:紙書借閱走低 館配漸陷膠著
近日,一篇名為“我,建了一座沒有爛書的公共圖書館”的推文火遍全網,文章把“館配”行業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向公眾展示,引起巨大反響。在圖書館傳統的春季采購季,本報面向全國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展開采購需求調查,詳細了解面對技術變革、智能化發展、館配市場競爭加劇等新態勢,圖書館配市場的變化。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圖書館社群和定向邀約方式發放問卷,共收到來自51家圖書館的有效問卷。同時,我們深度訪談公共圖書館負責人、高校圖書館負責人、圖書館學者以及國內7家代表性出版社的相關負責人,就館配市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挖掘這一市場潛力,提供真知灼見。
錯位的供需關系
根據調查,目前圖書館館配市場格局中存在著供需關系錯位的現象。一方面是讀者期待與圖書館紙電館配資源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則是圖書館處在讀者電子閱讀偏好與出版行業紙電模式現狀的夾縫中。
在讀者期待方面,據各高校圖書館統計,近年來,特別是近3年,紙質書借閱數據呈斷崖式下降趨勢,部分學校降至最高峰時的一半甚至1/3。2022年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統計,館均紙質書刊外借量從2017年的9.82萬冊下降到2022年的3.58萬冊,呈持續減少趨勢。
然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圖書館對紙質圖書的館配需求與讀者借閱趨勢相悖。從問卷結果來看,2023年紙質圖書的館配碼洋較2022年呈上升與持平的占比為74.5%(見圖1),紙質圖書的館配品種較2022年呈上升與持平的占比為72.5%(見圖2)。這些調查結果均與斷崖式下降的紙質書借閱趨勢相反,也就意味著在館藏資源方面,圖書館或許正在面臨著供需關系錯位的現狀。
同時,本次調查還針對圖書館閱讀服務的種類進行摸底,結果顯示,90.2%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主要推廣圖書類型為紙質書(見圖3)。而如今讀者的閱讀行為變化較大,單純依靠紙質書難以吸引讀者進入圖書館,在調查“閱讀推廣服務遇到的問題”時,“讀者參與意愿不強”的結果占比68.6%。這也意味著圖書館在閱讀服務方面亦呈現出較大的供需矛盾。
在當前人工智能大熱時代背景下,讀者的需求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往,圖書館作為紙質圖書的主要提供者和閱讀推廣的重要陣地,其價值體現在收藏各類圖書資源、舉辦各類閱讀推廣活動,以滿足讀者對紙質書籍的閱讀需求。而現在這一切都在面臨著極大變化。
一位高校圖書館館長表示,這一現象是時代發展的縮影。一方面,我們已經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自媒體的發展更讓信息變得唾手可得,圖書館已經失去了知識分發中心的地位,即使是學術性的文獻資源,讀者也可以通過慕課、OA(開放獲取)等渠道獲取,知識已經不僅僅保存在圖書上。另一方面,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夾雜著復雜的社會因素,人們已經沒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這也是紙質圖書借閱量下滑最根本的原因。
在電子資源方面,部分高校電子書人均閱讀量已經超過紙質書。樹人閱讀研究院2022年調研顯示,浙江省大學生電子書的閱讀率為88.22%,全年電子書的人均閱讀量為13.50本,遠高于同期全國成年國民3.30本的平均水平。大學生群體中,電子書、電子雜志/報紙的人均閱讀量已經超過了紙質書、紙質雜志/報紙的人均閱讀量。不僅僅是高校圖書館,在公共圖書館也存在同樣趨勢。據悉,南京圖書館讀者紙質圖書借閱量近年來基本保持在每年70萬冊(次)的水平,電子圖書借閱量由2021年的8萬冊(次)增長到2023年的11萬冊(次)。人們數字化閱讀傾向是不可逆的,然而在電子圖書館配格局中,紙電供應也存在著錯位的現象。
調查顯示,近3年來,圖書館采購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的經費仍然保持著紙質圖書多于電子圖書的趨勢,其中,約41.2%的樣本顯示,近3年圖書館采購紙質圖書經費仍然“遠多于電子圖書”(見圖4)。關于未來紙電資源采購量的經費預期,“紙質圖書多于電子圖書”“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持平”“紙質圖書少于電子圖書”的三個選項也近乎三等分(見圖5)。
然而這種紙電供應的錯位或許并非出自圖書館方本意。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委員、副社長紀軼倍表示,這幾年館配需求有一定變化,主要體現在圖書館要求品種全、質量好,但是單品種的復本量、折扣和大碼洋圖書的需求量呈下降趨勢。同時,對電子書的采購需求在加大,部分圖書館在采購紙書的同時,提出購買同品種電子書的要求。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長莊曉明也表示,近幾年圖書館的電子資源采購規模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每年的漲幅保持在20%左右。這就要求出版社在選題階段就開始紙電同步的頂層設計,紙電同步模式便在館配市場中構成了另一個突出矛盾點。
盡管調查顯示,高達82.4%的調查對象傾向于出版單位采取紙電同步發行的方式(見圖6),但現實中,大約52.9%的樣本反映當前市場上主要還是以紙質圖書先行的模式為主導(見圖7)。這導致圖書館在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電子閱讀需求與出版界現存紙電出版時序不匹配的問題之間陷入困境。
許多出版機構依然遵循著紙質書先行,隨后跟進電子書的發行策略,導致紙電版本之間存在時間差。這種不協調的同步性可能會限制圖書館對某一出版單位電子資源的采選意愿。同時,版權保護的挑戰以及電子資源授權使用的限制進一步加大了圖書館在紙電模式館配工作上的復雜程度。
混亂的館配市場
“我,建了一座沒有爛書的公共圖書館”推文中提到,“從書商們那里我得知,教輔書的進價只有一折兩折,雞湯言情書兩折三折,而精品書籍要五折以上。”而據記者采訪得知,從高校招標情況以及館配商的年度報告來看,優秀高校圖書館的普通圖書中標折扣普遍在68折到72折之間,這才是符合業界的認知以及作者、出版社、館配商維持良性運轉的前提。同時,根據調查,目前館配市場中存在著招標經費、質量與數量不可兼得的矛盾,出版機構、圖書館、館配商都在圍繞著這一變量作平衡。
“館配商提供圖書品種質量不高”“優質圖書可獲得性缺乏便利”“書目更新滯后,選書不便,與館藏對接不友好”“低價中標”……在調查館配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時,各種矛盾浮出水面。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表示,“作為館長,當然是想以盡可能充足的經費,買到質量盡可能高、數量盡可能多的圖書,但是這往往是一廂情愿。個人以為,在經費、質量與數量的三個要素中,質量本不該由圖書館采購時來考量。設若將質量要素除外,招標經費與館藏冊數之間尋求達到一種平衡應該不是難事。”
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將經費與館藏冊數平衡起來,“低質中標”反而容易成為最終結果。
一位高校圖書館館長表示,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希望在評標辦法中制定相對高標準的評分指標,同時制定較為嚴格的驗收標準。但在具體實施時,招標代理公司往往以“涉嫌歧視性條款”為由駁回或降低評分指標和要求,導致投標門檻極低;而嚴格的驗收標準會導致延長供貨期甚至驗收不合格,進而造成無法完成年度預算支付進度,甚至需要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合同的執行。因此圖書館往往被迫降低要求。
造成這一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館配市場中政府采購招標帶來的不確定性。首先是政府采購招標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實力雄厚、優秀的大型館配商反而不占優勢。其次,館配書單采取“雙盲”評審方式,評委僅通過標書中的內容和商家的承諾作出評審,與企業實力和口碑完全無關。有些時候,評審專家的“不專業”或不了解館配業務也會導致質量的不穩定。最后,招標預算按年度執行,但圖書出版貫穿全年。這些因素會導致三方面的后果。其一,導致供貨商頻繁變動,每次需要重新磨合圖書館的加工和配送要求,甚至有供貨商認為是“一錘子買賣”,不注重企業聲譽的積累。其二,館配能力和經驗一般的企業會通過降低折扣、夸大承諾來承攬標,但在具體供貨時摻雜不符合招標要求的書目,或者以“無貨”為由屏蔽利潤率低的圖書,導致履約質量參差不齊。其三,預算支付時間的要求造成供貨時間集中,有可能錯失采購窗口期,導致到書率低。即目前的招標規范未充分考慮圖書采購這種屬于“貨物”和“服務”結合體以及“知識生產”這種標的物不明確的特點。
二是一些館配商把經營資質出借或者轉讓給小微企業參與投標和供貨,小微企業僅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即可自主經營。為了控制成本,其進貨渠道、供書能力、供書質量和編目質量均與原資質公司存在較大差距。
這在調查中也成為不少圖書館集中反映的問題——“館配市場較為混亂,價格戰突出,實際供應商服務質量難以滿足館方期望”“有些館配商非常差,低價中標”……
莊曉明表示,近兩年中小館配中盤商不斷壯大,但其實館配市場總蛋糕就那么大,無非是用折扣來撬動訂單,這種短期行為會讓館配的價格體系崩塌。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副主任、教授楊思洛分析,三方面原因造成了混亂的館配市場出現。一是市場競爭激烈且同質化嚴重。眾多圖書供應商為爭奪市場份額,往往采取價格戰等策略,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同時,市場上的圖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和特色。二是招標經費與館藏冊數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在圖書館配項目的招標中,往往會對館藏冊數有明確要求,而經費有限,可能導致圖書館在采購時更注重數量而非質量。這使得圖書館在采購過程中難以平衡經費和館藏質量的關系,導致一些質量不高的圖書進入圖書館。三是圖書館配市場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圖書館與供應商之間在信息獲取和傳遞方面存在障礙,導致圖書館難以全面了解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從而增加了采購風險。
陳軍認為,“爛書”是一個復雜話題。若是圖書館存在“爛書”,首先是館配商源頭的審核把關問題。因此,在篩選館配競標單位時,南京圖書館主要有三個維度的考核標準:一是館配商提供的書目質量;二是館配商的信譽度、影響力和完善的售后服務能力;三是館配商采購圖書的到貨率。
就南京圖書館的做法而言,如果管不了源頭,就只能管“進口”。一方面通過制定嚴格的招標制度、擬定詳細的采購項目需求的招標文件,執行規范、合法的招標流程,以此篩選資質過硬、口碑優秀、信譽一流的館配競標單位,從而做好館配書采購的前期把控;另一方面,根據南京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的配置需求,靈活擬定采購書目提交館配商,定期安排采訪人員參加不同類型的圖書現場采購,做好中期控制;最后在閉環階段,制定嚴格的館配書到館驗收流程制度,逐本審核驗收。此外,南京圖書館還注重通過定期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采購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在采購方式上,南京圖書館還通過“陶風采——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將選書的權利更多地交到讀者手中,憑借“陶風網借”平臺將全國各地讀者借閱的書免費郵寄到家,避免圖書館采購“爛書”現象的發生,有效提高圖書流通率。
但同時,一位高校圖書館館長也坦言:“圖書采訪和文獻資源建設不是一個僅依靠規則和制度就可以做好的工作,其中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從業者沒有人希望自己挑選的圖書無人問津、遭人詬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與其讓館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莫不如實事求是:按GDP比例或者整體預算的比例撥付經費,在這個基礎上再對館藏冊數提出要求。”
AI的負能與賦能
電子圖書與紙質圖書的平衡,館配價格、質量和冊數之間的矛盾尚無解決之道,人工智能(AI)帶來的問題又逐漸浮出水面。ChatGPT的出現及AI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圖書館作為“知識庫”的角色,是否圖書館也面臨著生死存亡?傳統來說,圖書館被視為知識和信息的中心倉庫,人們依賴圖書館來獲取書籍、期刊、報紙等多種信息資源。隨著AI和互聯網的發展,獲取知識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開放獲取、自媒體加速了這一進程,圖書館原有的信息組織方式被弱化甚至替代。“當很多人已經通過自媒體實現知識變現的時候,圖書館員還在為免費講座門可羅雀的讀者數量發愁。”圖書館不再是“知識庫”了,未來又該如何?
楊思洛認為圖書館到了該回到“起點”的時候了,他表示:“圖書館應該保持其作為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場所的獨特性,為讀者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知識體驗。”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數據信息量大、內容質量較高,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是無法被完全替代的。它不僅是一個提供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促進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社區空間。
陳軍對此也有同樣思考:“圖書館不僅是信息資源獲取之所,作為‘第三空間’的職能也在不斷增強,也就是除了家庭‘第一空間’和工作‘第二空間’之外的物理空間功能在不斷增強,現在不少入館讀者不是去借還書的,而是聽講座、看展覽、學習交流、參加活動,甚至是文化休閑。未來的圖書館,將是一個更加動態、互動、個性化、智慧化的學習和文化交流空間。”
此外,楊思洛認為,AI還為圖書館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檢索和推薦服務。利用ChatGPT等技術,快速準確地回答讀者的問題,推薦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其次,AI可以幫助圖書館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資源。通過AI,圖書館可以實現對藏書的智能分類、標引和推薦,幫助讀者更加方便地找到所需資料。還可以利用AI對讀者的借閱記錄、閱讀習慣等分析和預測,為圖書采購、推薦等提供決策支持等。
陳軍也表示,AI,尤其是ChatGPT這樣的問答系統,能夠提供即時的、定制化的信息檢索服務,而不是傳統圖書館檢索系統那樣需要使用特定的查詢語句或者瀏覽大量的索引。盡管AI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圖書館傳統的角色,但同時也為圖書館提供了新的服務模式和發展機遇。圖書館可以利用AI來提升服務質量,拓寬服務范圍,實現從純粹的信息提供者向知識創造和共享的平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