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出版與技術創新大會在京舉辦—聚焦AI賦能下的出版業未來
6月19日下午,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2024出版與技術創新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出版界、學術界、科技界的專家匯聚一堂,圍繞“AI賦能下的出版未來”展開探討。
出版的未來是“智能體”
當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傳統出版格局。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究員趙東巖表示,人工智能推動出版業從選題策劃到內容編輯生成全流程效率的提升,同時有助于用戶更容易獲得出版物。“伴隨技術發展,出版業未來將形成基于對話與人工智能的內容服務模式,由紙書演變為軟件,并進一步形成‘智能體’。”趙東巖說道。
釋放智慧力量,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新民從數據積累、信息加工、知識挖掘等方面,介紹了知識產權出版社在智能附圖功能、智能審校小模型、知識產權評估體系、中知慧海等人工智能賦能知識產權出版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據悉,知識產權出版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數據加工系統,可同時在線運行超110條數據加工流程,年專利數據更新量超1500萬條,年最大專利數據加工條目超2億條。
作為擁有400年歷史的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旗下2900種頂尖科技期刊服務科研人員,并提供30個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數據庫和解決方案。愛思唯爾大中華區總裁李琳表示,愛思唯爾通過不斷運用數字化分析能力,持續產生數據洞察,為科研全鏈條生命周期提供平臺和工具,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質量管控,維護科研誠信,推動知識和科學領域的發展。
當技術賦能藝術,將為數字出版與閱讀帶來怎樣的想象?華為終端云閱讀業務部部長毛魁從智能推薦、舒適高效、智能交互、溫暖定制等方面,分享對于智慧閱讀的思考。基于大數據及用戶習慣的專業化推薦,專業排版適配電子閱讀場景,以及人工智能閱讀體驗、精品書制作等特色功能與服務,華為閱讀助力高品質、全場景、沉浸式的閱聽體驗。
以學術數據推動學術出版
人工智能賦能下學術數據的生成、流通、交易是本次大會的熱點話題。上海數據交易所總經理湯奇峰表示,學術數據具有規模大、增速快、來源廣,以及專業度高、敏感性強等特點。學術數據流通面臨合規風險把控要求嚴格、跨境數據流通成本高、應用場景豐富度不足、數據權屬確權難等問題。圍繞打造高質量學術數據語料庫,他期待能有更多出版機構與上海數據交易所達成合作,以高水平語料數據要素建設,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壓艙石”。
在大會的出版技術探索與實踐成果分享環節,一系列AI工具發布,為優質學術數據生產流通奠基,助力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其中,中圖科信數智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發布的“思瓜LUFFAAI”,為圖書館及科研人員提供定制化服務智能助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宣布在中國啟動“智筆計劃”,以《巖石動力力學研究進展》的出版,開啟學術出版新篇章。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和技術平臺供應商MPS分別發布了人工智能在提升科研誠信與科研寫作方面的新產品。
由上海數據交易所聯合武漢大學數字出版研究所、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在會上共同發布的《學術數據跨境流通交易政策與實踐對策研究報告》,則進一步強調了技術手段在促進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動中的重要性,為學術數據的安全自由流動提出明確主張。
“學術數據對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陳丹在會上表示,人工智能應用對學術出版影響深遠。隨著數據不斷增多,出版內涵、外延不斷擴展,未來的圖書除了文字、圖片,還會有數據代碼、數據開發工具等,讓讀者可以對知識的來源溯源驗證。與此同時,出版業也將隨著數據的實時更新實現實時出版與多模態出版。高質量數據將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并由此帶來出版商業模式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