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智慧書業新生態的新思考
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探討書業的新生態、新發展、新未來,很有現實針對性。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要發展,要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要途徑,文化是重要支點。而在文化建設中,閱讀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出版業是最基礎的文化產業。
在出版領域中,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機遇和挑戰是適應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發展、構建智慧書業新生態,基本要求是完善戰略布局,基本保障是優化戰略路徑,根本任務是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機遇和挑戰:適應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發展
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書業的每一個角落,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機遇是:可能的高效能、高質量、大發展;挑戰是:可能被弱化、被虛化、被邊緣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書業內容生產的變革與機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視頻生成能力,正在逐步改變著內容生產的模式,幫助出版業豐富內容資源、降低生產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個性化服務水平。
人工智能的生成內容雖然在邏輯上無懈可擊,但仍然無法達到人類思考的深度和價值判斷的精準度。因此,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便利的同時,保持內容的創造性和思想性,避免被技術所“綁架”;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著作權問題、科技與學術倫理問題、文化安全問題等一系列的監管問題,確保其在出版業的應用中能夠遵循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保障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
數字出版:書業產品形態的變革與機遇
從閱讀用戶的角度看,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0億,同比增長7.53%,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占網民規模的比例,首次超過50%。2024年4月發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9%,其中圖書、報紙、期刊的閱讀率分別是59.8%、23.1%、17.5%,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80.3%。
從出版生產的角度看,2023年12月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2年全球出版業報告》顯示,數字出版占整個出版業的收入比例,日本最高,已達43.1%。2021年,中國的GDP是114.92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11.91萬億元,文化產業GDP是5.24萬億元,文化產業占全國GDP的4.56%——接近5%的支柱產業標準;文化產業中,出版產業(含出版、印刷、發行)的營業收入是1.8564萬億元,出版產業占整個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15.62%;出版產業中,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主營業務收入4769.29億元,占出版產業的25.69%。
另一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數字出版產業規模1.2762萬億元,包括10類產品,其中互聯網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移動出版(僅移動閱讀)這4類與傳統出版緊密關聯的數字出版的銷售收入是516.87億元,占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主營業務收入的10.84%。
這些數據說明,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書、有聲書、在線閱讀平臺等新興業態的興起,不僅豐富了書業產品的形態、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選擇,也拓寬了書業的發展空間,為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流量競爭:書業營銷的挑戰與機遇
2023年,從渠道銷售碼洋構成看,平臺電商規模依然最大,碼洋比重為41.46%;其次是短視頻電商,碼洋比重為26.67%,超過垂直及其他電商(2023年碼洋比重為19.93%),成為第二大銷售渠道;實體店渠道碼洋比重為11.93%。以2023年底的“董宇輝事件”為例,他所引流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唐詩三百首詳析》一周內帶動的銷售,分別為180萬冊和30萬冊。這個挑戰,一定程度上是以電商的低折扣、出版商的突破成本為代價的,既會打亂市場競爭秩序,也有可能重塑市場競爭秩序。因此,總體上應當加強引導,使其本著共贏的原則,朝著有利于提升業內外企業競爭能力與活力的方向發展。
流量競爭與互聯網緊密相關。至2023年底,我國互聯網平臺的用戶,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賬戶數是13.43億,抖音平臺用戶數量超10億,QQ月活躍賬戶數5.9億,微博月活用戶達5.98億。“小紅書”擁有超過2.6億月活用戶,累計達到6900萬創作者的網絡,也成為帶來書業新流量的平臺。
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出版內容的高效生產、產品形態的豐富發展、產品的高速傳播和精準營銷,構建智慧書業新生態,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書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但是,數字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其中,版權保護問題尤為突出。此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是數字時代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出版方在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
基本要求:完善戰略布局
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書業要構建智慧新生態,必須面向未來,完善戰略布局,推動創新實踐。
堅持守正創新,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構建智慧書業新生態的前提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既要堅守文化陣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和市場需求的新業態和新發展模式。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作為中心任務,努力推進出版業的中國式現代化,擔負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優化產業鏈結構與配置效率,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出版業的產業鏈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我們要積極適應這種變革,優化產業鏈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要注重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合作,推動內容生產、編輯加工、印刷發行、營銷推廣等環節的深度融合和協調發展;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行業的跨界合作,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和市場空間。
相對于其他產業,出版業更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鏈全要素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增強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響應與調整能力,進一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及全員勞動生產率等,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
深化技術應用創新,構建智慧出版平臺與生態系統
第一,深化技術應用與創新,出發點是發展出版新質生產力。要不斷強化人工智能與內容生產的深度融合,聚焦于人工智能與內容創作的深度融合,通過優化算法、提升數據質量等方式,使人工智能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并模仿人類的思維模式,從而創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內容。同時,鼓勵作者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創作,利用人工智能的輔助功能,提升創作效率和質量。
第二,深化技術應用與創新,重點是推動應用的多元化。數字技術不僅限于電子書、有聲書等閱讀形式,還可以應用于更多領域。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為讀者提供沉浸式閱讀體驗;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符合讀者興趣的內容;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強版權保護,確保創作者的權益。
第三,深化技術應用與創新,落腳點是構建智慧出版平臺與生態系統。通過構建集內容生產、編輯加工、宣傳推廣、銷售服務于一體的智慧出版平臺,實現出版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同時,加強與其他行業的合作,共同構建開放、協同、共贏的生態系統。
基本保障:優化戰略路徑
強化黨的領導、堅持體制創新,提高治理能力
新時代以來,出版企業普遍實施了“黨政一肩挑”的領導體制,完善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三重一大”等重大決策在黨組織、股東會、董事會或執行董事、經理層等各個決策主體之間,以及在紀檢組織、監事會或企業監事等監督主體之間的無縫銜接,保證了黨的領導與企業管理的深度融合,保證了統籌決策與有效管理。
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強化目標導向
衡量和引導高質量發展,需要優化指標體系、強化目標引導。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12月發布了《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在此前后,委托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專家研究制定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形成了課題報告,但沒有作為行業文件發布。我的理解,出版業各類企業之間的差異性很大,制定一個全行業統一的指標體系,確實太難。但就每個出版企業而言,其發展是不是高質量的,還是要有結合自身實際的衡量指標,還是要用指標來引導。
我以為,可以從7個方面進一步探討、考量高質量發展指標,把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落實到位。第一類也是首位的指標是政治質量。要做到政治正確、導向正確,社會影響積極健康向上,社會效益良好。第二類指標是產品及服務質量。包括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印裝質量、服務質量4個方面。第三類指標是產品結構與品牌特色。主要體現在企業承擔的重點項目情況、獲獎情況、產品線建設情況和再版重印率。第四類指標是創新驅動及融合出版水平。主要看4個比重:自主選題比重、數字化產品比重、在線銷售比重、新技術應用比重。第五類指標是現代企業管理與人力資源水平。主要從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情況、質量管理情況、財務管理情況、人才隊伍建設情況、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文化情況等進行考量。第六類指標是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主要從圖書銷售碼洋市場占有率與動銷品種占有率、年銷售萬冊以上圖書比重、企業經營活動形成的媒體流量及受眾滿意度、履行社會責任與參加社會公益事業的能力、國際化水平及影響力等方面進行考量。第七類指標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從圖書、報刊、數字化產品等出版物年銷售收入和其他主營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全要素生產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方面進行考量。
加強風險管控,提高治理能力
出版企業面臨著三大類風險,即政治風險、經營風險和廉潔風險。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版業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風險和挑戰。出版企業必須加強分析研判,把握各種潛在風險因素,強化風險防控,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等,主動化解風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要在加強風險管控的同時,提高企業治理能力和水平。
用好“第一資源”,激發人才創造力和企業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出版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其高質量發展更是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一要用好人才。出版企業應加強內部人才培養與外部人才引進,同時,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從源頭上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要培養好人才。2010年以來,先后有4批共33家(有1家取消了,目前還剩32家)高校陸續開設出版專業碩士點,累計畢業出版專業碩士數千人。2024年,又新增出版專業碩士點8家;同時有18家高校正在申請出版專業博士點。
三要做好產學研共建。2022年7月和2023年8月,先后在北京、天津兩次召開全國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會議,第二次還同時召開出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會議。相應地,中宣部、教育部推動兩批共8所高校與管理部門、出版單位、行業協會開展共建工作,高校聘請的“業界導師”約有百人。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對于進一步深化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發揮出版業現有人才優勢,更好培養出版專業人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024年7月,韜奮基金會與鄒韜奮學習過的華東政法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韜奮新聞傳播學院、韜奮新聞出版研究中心。
四要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激發人才創造力和企業活力。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目前仍然是制約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在出版企業中尤為突出。按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出版企業也要、更要全面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吸引、留住人才,激發人才創造力和企業活力,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和業態升級發展。
(以上為作者在以“書香浸潤社會,智慧引領未來”為主題的“Books New+書業新生態——面向未來的思考”研討會上的演講,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