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鍛造”新型美術編輯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適應出版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的新型美術編輯,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秉持對這一話題的思考,來自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美術編輯孫達銘結合行業觀察以及個人成長實踐,寫出了《初探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美術編輯人才的培養方向新思路和培養路徑新舉措》一文,榮膺第十三屆韜奮出版人才發展論壇征文二等獎。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美術編輯的工作正在發生變革,在勞動對象、勞動工具、服務對象、工作內容、工作責任等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任職美術編輯已經15年的孫達銘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在變化面前,培育新型美術編輯迫在眉睫。”
賽事活動助推編輯快速成長
榮膺首屆全國新聞出版行業平面設計大賽一等獎、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首屆青年技能大賽“崗位能手”,設計作品獲“中國最美旅游圖書”,數次獲得全國地方科技出版社書籍裝幀藝術展封面設計獎、華東地區書籍設計雙年展設計獎……回顧自己從業以來的一路成長,孫達銘感慨道:“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都很重視美術編輯的培養,為人才培養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據孫達銘介紹,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經常舉辦設計比賽,比賽項目涉及封面、海報、書籍整體、文創產品的設計等,種類豐富,順應時代發展和市場變化,“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集團旗下各家出版社美術編輯之間的交流,同時也讓美術編輯在參賽過程中獲得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孫達銘告訴記者,今年集團正在火熱進行中的“設計技能大比武”,也獲得了各社美術編輯的積極響應,自己也在積極“備戰”中。
“除了專業賽事的促進,集團還專門針對人工智能研發出‘鳳凰智靈’局域平臺,在全集團各家出版社推廣使用,開展各種活動鼓勵美術編輯使用AI工具,提升美術編輯對新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孫達銘表示,通過使用該平臺,自己積攢了不少的第一手資料,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孫達銘看來,當前,美術編輯人才培養面臨的是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結構性困境,這體現在當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為工業時代培養的批量化、專業化、速成化、知識結構割裂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美術編輯工作中難以快速適應與AI共同協作的工作模式。
美術編輯緣何難以適應與AI共同協作?孫達銘闡釋道,掌握和用好不同AI工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美術編輯多為文科出身,AI工具的底層邏輯、運行模式、各種參數等對于美術編輯來說很難理解。而且,AI工具并非完美無缺,如其生成的圖片容易同質化、機械化,而且其目前還無法賦能后期紙張選擇、印刷工藝、裝訂結構等一系列書籍落地設計環節。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將使美術編輯的工作節奏加快,增加了美術編輯的工作壓力;同時,AI的大量使用還為美術編輯帶來工作責任上的變化,美術編輯需要考慮的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和倫理責任更多了。孫達銘表示:“從行業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將加劇人才競爭和圖書設計上的競爭態勢。”
有挑戰就有機遇。在孫達銘看來,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在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開拓創新思維及設計邊界。她舉例說道,如在設計前期,通過AI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有效預測目標讀者群的審美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設計方案;目前AI在找圖、修圖、生成視覺元素方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術編輯在設計執行上的工作強度,提高美術編輯的工作效率;智能排版系統、封面生成等AI工具可以降低圖書的生產成本。在交互手段、動態設計等方面給美術編輯工作創造了更多跨界融合的可能性,拓展了設計邊界。
新型美術編輯培養需多方合力
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文化產業鏈也在不斷延伸中。孫達銘認為,在這樣的產業革新之中,行業亟須培養一批新型多元化、技術化、信息化、開放、復合型美術編輯。新型美術編輯要具備扎實的職業技能、深厚的編輯和人文素養、豐富的文化知識、強大的科技融合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跨界學習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在數智賦能理念之下,不斷創新、創造與現代科技高度融合的文化成果和時代佳作。
新質生產力強調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鼓勵創新型思維和跨界融合,這正是當前美術編輯人才培養的短板。在孫達銘看來,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美術編輯人才培養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培養美術編輯的院校可以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出版機構應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建立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和開放合作平臺,美術編輯自身也要終身學習。
“日新者,日進也。”孫達銘認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實現美術編輯的持續成長進步,以更好地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推動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產業升級和文化傳承與輸出。